打通产学研,通达OA跑出重庆科创学院成果转化“加速度”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教育模式逐步由集约型向粗放型转变。作为“三通两平台”的关键组成部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初步建成,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日益普及。然而,当前高职教育资源信息服务平台仍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资源”的现象,突出表现为资源共享程度低、服务机制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技术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推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此背景下,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变革已刻不容缓,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正蓬勃兴起。
用户背景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始建于1993年,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学校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级众创空间,并荣获“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与“重庆市优质高职院校”称号。同时,学校在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多个国家级基地与中心,包括国家级工业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人工智能生产实训基地等,是工信部重要的互联网与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也是重庆市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信息化动因与用户需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导向,并满足自身优化科研管理、提升决策水平的迫切需求,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正在积极寻求构建一个一体化的科研管理系统,以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核心痛点,具体需求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实现科研全流程数字化
· 打通项目从申报、审批、进度跟踪到结题验收的全流程,实现线上化与自动化处理,显著缩短管理周期,提升事务处理效率。
二、强化资源配置与科研协同
· 整合实验室设备、经费、场地等核心资源数据,实现统一管理与可视化调度,提升资源利用率。
· 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促进科研团队间的有效协同。
三、驱动战略决策与成果转化
· 利用系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精准识别科研成果趋势与学科热点,为布局重点研究方向、制定学科战略规划提供量化依据。
· 实现科研绩效的自动化、科学化评估,支持量化考核。
· 建立成果库与转化平台,对接产业需求,加速科研成果的社会化应用与价值转化。
用户单位希望通过对协同OA办公平台的建设,构建一个高效协同、数据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科研新生态,为科研水平与学术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提供核心支撑。
系统建设核心要求
为构建覆盖全校的协同办公与科研管理中枢,OA系统需满足以下核心建设要求:
一、全流程项目管理能力
系统需实现科研项目从申报、立项、中期检查到结题验收的全生命周期线上化管理,支持各级项目数据的规范导入与集中处理。
二、深度融合的业务协同能力
· 经费管理:须内置成熟的经费管理模块,完整覆盖预算、到款与执行环节,并确保能与现有财务系统无缝对接,实现经费使用的全程透明与合规。
· 数据整合:须有能力打通并集成人事、财务等关键业务系统,破除信息孤岛,构建统一的科研数据枢纽。
三、智能化的成果管理与服务能力
系统应具备智能化的科研成果管理功能,可自动匹配并推送论文、专利等成果供教师认领,并对专利状态与后续转化流程进行全程跟踪。
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能力
系统须具备强大的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能够对科研项目、成果、经费等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为学校层面的战略决策与科研人员的绩效考评提供精准、量化的数据支撑。
五、安全、灵活与移动化支撑能力
系统架构须具备高性能与高安全性,支持基于角色的门户定制与全面的移动办公需求,确保各类应用的稳定、安全与便捷访问。
通达OA低代码平台
通达OA低代码平台为科研管理系统提供了高效、灵活的构建方案。它基于组件化模型,通过可视化拖拽编辑功能,使业务人员也能直接参与应用搭建与迭代,显著缩短开发周期,并快速响应管理需求。在集成与安全层面,通达低代码平台凭借丰富的API接口能力,可与现有人事、财务等系统无缝对接,有效打破信息壁垒;同时,其精细的权限控制体系全面保障了多人协作环境下的数据安全与操作规范,为用户组织科研管理效能及数字化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硬核支撑。
项目建设成果与系统应用情况
近期,通达本地项目服务团队接到用户反馈,称通达OA网络智能办公系统的运行效果完全符合学院早前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构想,且完美达到学院对OA系统满足自身个性化应用需求的成果预期。现学院OA系统相关应用情况节选如下:
1.科研项目管理:

2.科研成果管理

3.个性化表单




项目价值
本项目由通达OA重庆团队全程提供实施与技术支持。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协同OA系统的成功部署,已成为通达OA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与产学研贯通方面的典型实践。
新时期以来,通达OA智能办公系统,在助力我国高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中深受好评,获得了全国众多院校的认可与信赖。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以协同OA平台为核心,实现了科研项目从立项、执行到结题的全流程线上管控,打通人事、财务、设备等系统壁垒,构建起数据驱动的科研管理新机制。
通过构建跨学科协作平台,系统有效支持大型项目的任务分解与进度共享,促进了团队内部及校内外资源的高效联动;系统通过标准化流程与多级审核机制,强化过程合规与经费透明,并实现了对科研成果从登记、评价到转化的全周期管理;依托可视化数据看板,为学科布局和资源调配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推动学校科研管理向“精细化、协同化、智能化”全面升级。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296号